EBET易博(中国)

相关推荐
骨科植入耗材细分市场规模分析(附报告目录)
发布日期:2020-03-05 20:37:40

骨科植入耗材细分市场规模分析(附报告目录)

1、我国骨科植入耗材市场开展状况

我国骨科植入耗材市场开展状况骨科植入耗材植入人体内并用作取代或辅助治疗受损伤的骨骼,由于价格高且为一次性使用,在市场中通常被归入“高值耗材”。数据显示,2019年骨科医疗器械约占全球医疗器械市场总规模的9.3%,是医疗器械领域较大的细分门类之一。

相关报告:北京EBET易博(中国)信息咨询有限公司《2020-2026年中国骨科植入耗材市场专项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9 年全球医疗器械子行业占比

2-200305203PK24.png

资料来源:EBET易博(中国)研究中心

按产品用途划分,骨科植入耗材主要包括脊柱类、创伤类(如骨板、骨钉等)、关节类(如膝关节、髋关节、肩关节等)和其他。根据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数据,2013年至2018年,按收入计算,中国骨科植入耗材市场规模由人民币117亿元增长至人民币25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7.14%;预计2023年增长至505亿元,2019-2023年复合增长率在14.19%左右。

(1)脊柱类植入耗材2013至2018年,我国脊柱植入耗材市场的销售收入由33亿元增长至73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7.36%,高于骨科植入耗材的整体增速,是增长最快的骨科医疗器械细分市场.

以2018年的73亿元为基数,预计至2023年脊柱类植入器械市场销售额将达到146亿元。根据德尔菲法判断,五年复合增长率为14.9%。

(2)创伤类植入耗材2013至2018年,我国创伤类植入器械市场的销售收入由38亿元增长至77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4.82%,略低于骨科植入耗材市场的整体增速。创伤类产品的生产技术相对成熟,市场开发较充分,是现在我国骨科植入耗材市场最大的细分类别。

2、行业进入壁垒

3、行业开展的机遇与挑战

(1)国家政策支持

(2)老龄化趋势加剧,骨科疾病发病率上升

(3)居民医疗支出提升和国家医保覆盖范围增加有助于就诊意愿上升

4、脊柱类植入耗材产品的开展历程

脊柱骨科的开展可追溯数百年历史,现代脊柱骨外科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代表性事件有两位法国骨科医生Cotrel和Dubousset发明了CD技术(三维畸形矫正技术)、法国医生Roy-Camille发明了椎弓根螺钉技术以及瑞士医生Dick发明了内固定技术,这些划时代技术的核心是顺利获得植入内固定器械实现脊柱在三维空间内的矫形和固定,从此奠定了现代脊柱骨科一系列沿用至今的外科疗法手段,如矫正、稳定、复位和重建等。此后,新材料的应用和固定器械的设计优化使得内固定器械运用于越来越广泛的手术之中。材料应用上,早期的脊柱内固定系统主要以不锈钢材料为主,90年代以后钛合金材料开始被广泛运用,2010年以后钴铬钼合金也被逐步应用于连接棒等部分内固定组件;设计上,早期脊柱内固定器主要为胸腰椎后路内固定器,随着医生对脊柱疾病理解的不断深化,临床上对不同细分病种的专用器械的需求不断上升,对内固定器械的设计提出更高要求。以胸腰椎脊柱内固定系统为例,现在市场上最先进产品除实现普通脊柱内固定外,还能够同时实现脊柱矫正、重度畸形矫正、脊柱肿瘤治疗、青少年/幼年脊柱矫正等功能。

开展至今,脊柱类植入物主流产品主要为两大类,一类为由接骨板、固定棒、螺钉等单独或组合而成的脊柱内固定系统,另一类为椎间融合器。脊柱骨科领域开展到今天相对比较成熟,新技术新疗法不断涌现,疾病诊断、治疗和评估手段逐步提高。脊柱外科未来开展趋势是手术的精准化、微创化和智能化,然而对于老年脊柱疾病,脊柱疼痛,脊柱功能性障碍,脊柱骨质疏松,失稳以及脊柱医源性退变等脊柱疾病,临床治疗方法尚未形成共识。对新疾病的认识催生新的疗法需求,疗法创新有助于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因此,骨科植入物行业的开展依赖于骨科临床领域的创新,而脊柱骨科新技术的出现主要来源于临床医生对脊柱疾病更深入的发现和理解,对疾病种类、部位、病源和进展更精细的划分,对现有疗法效果和风险的评估,对提高手术操作体验和病人长期综合治疗效果的追求。

5、脊柱主要疾病及病人规模

脊柱主要疾病脊柱为人体内最为重要的骨组织结构,承担支撑躯干、保护内脏及脊髓和驱动身体运动的功能。脊柱疾病种类众多,多发病主要有脊柱侧弯、儿童先天脊柱畸形、成人退变性脊柱畸形、退变性脊柱滑脱、退变性椎间盘和坐骨神经疾病、脊柱骨折、脊柱肿瘤、脊柱感染,颈椎病和老年脊柱疾病如退变性椎管狭窄和骨质酥松型压缩性骨折等等,给病患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痛苦和负担。临床上,脊柱疾病主要分为退变性脊柱疾病、脊柱创伤和肿瘤、脊柱畸形。

A、退变性脊柱疾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颈腰综合征、慢性腰背痛等)脊柱根据其结构特点与位置,分为颈椎、胸椎、腰椎、骶椎。无论是脊柱的何种节段,良好的椎间盘与两侧椎板关节突是脊柱保证活动性的重要前提。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上述关节由于异常应力分布、无菌性炎症、外源性损伤等因素,其正常结构发生改变,引起脊柱退变性疾病发生。而伴随着相应结构不断退变,突出的椎间盘,增生的后纵韧带与黄韧带进一步压迫脊髓与神经根,从而导致脊柱退变性疾病不断恶化以及相应临床症状的发生。现在退变性脊柱疾病已经成为脊柱疾病中的最常见病种。

颈椎是人体最容易发生退变性疾病的区域。颈椎退变性疾病从20岁左右开始发生,其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大;40岁至49岁人群中50%以上可见颈椎影像学退变;而60岁以上人群几乎100%都发生了颈椎退变性病变。颈椎退变早期没有症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退变日积月累,最终开展成骨刺、椎间盘突出等结构性改变,这种结构性改变对神经系统形成压迫进而造成患者头痛、头晕、肩膀痛及手指麻木等症状。数据显示,颈椎病的患病率根据职业不同呈现较大差异,大学教职工为10.8%,机关人员为27.3%,白领人群为33.9%,公务员为54.8%。腰间盘突出症也是退变性脊柱疾病中较为常见的病患之一,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变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逐渐改变,长期伏案工作、久坐、长时间驾车等不良习惯使得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逐渐升高,同时发病人群也逐渐年轻化。卫健委数据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疾病患者出院人数近几年快速增长,2017年出院人数高达73万人,增长率为12.7%,其中县级医院的出院人数占比持续提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腰椎间盘突出治疗需求的快速提升,尤其是基层患者的需求更为旺盛。

B、脊柱创伤和肿瘤脊柱创伤主要包括压缩性骨折、爆裂性骨折和腰椎峡部裂造成的椎体滑脱。压缩性骨折是骨质疏松性骨折中最常见的类型,系由于脊柱骨骼压缩而发生的骨折,大多数压缩性骨折发生在骨质减弱的椎骨中且多发生在老年人中,这种情况是由骨质疏松症或其他骨质减弱性疾病导致的。当骨骼退化到一定程度时,骨骼就会发生骨折,这时骨骼在日常活动中不能再支撑脊柱。长期来看,中国老龄化持续加重,2018年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5亿,预计2035年将超过4亿。老年人作为椎体骨折的高发人群,椎体骨折患者将伴随老年人口增长而持续增加,预计2025年中国椎体压缩骨折新发病人数量将超过300万,2035年将超过4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