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系全球乙肝病毒中高度流行区,用药市场规模大(附报告目录)
1、慢性乙肝疾病感染者数量
(1)慢性乙肝疾病概述
I.慢性乙肝病毒的全球流行病学及慢性乙肝的主要危害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以下简称“慢性乙肝”)是指由乙型肝炎病毒(以下简称“乙肝病毒”)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全球约2.4亿人为慢性乙肝感染者,其中,中国系全球乙肝病毒中高度流行区。根据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我国1~59岁一般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7.18%。据此推算,我国现有慢性乙肝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万例。
相关报告:北京EBET易博(中国)信息咨询有限公司《2020-2026年中国乙肝用药行业开展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慢性乙肝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极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A.感染慢性乙肝会大幅增加未来罹患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现有研究表明,在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情况下,慢性乙肝患者5年肝癌发生率超过13.30%,而肝癌5年生存率仅为10.1%,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临床上,将持续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超过6个月仍未清除者称为慢性乙肝感染者,在慢性乙肝感染者中,肝功能正常、没有相应的肝炎症状的感染者称为慢性乙肝携带者,肝功能异常、出现相应的肝炎症状和体征的感染者称为慢性乙肝患者。
B.除大幅增加未来罹患肝硬化和肝癌风险外,慢性乙肝患者通常还会出现身体乏力,消化道不适,肝区疼痛等临床症状,部分病人进展为肝纤维化后将有较大的风险开展为肝硬化并将可能丧失劳动能力,另外慢乙肝患者也会增加罹患结直肠癌、胰腺癌、肾癌等癌症的风险,上述病症极大地影响了患者正常的生活、工作。
C.慢性乙肝患者,尤其是大三阳患者存在一定的感染性,主要顺利获得血液、破损皮肤和粘膜、母婴、性接触等方式传播。虽然上述感染性均可顺利获得有效手段进行防范或阻断,但由于社会大众及大部分患者自身对慢性乙肝的认知并不充分,由于对传播途径等方面的误解造成了社会上对上述患者人群的“隐性歧视”,对患者的就业和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II.乙肝病毒病原学及乙型肝炎自然史和发病机制
乙肝病毒(HBV)属嗜肝DNA病毒科,基因组长约3.2kb,为部分双链环状DNA,其基因组编码HBsAg、HBcAg、HBeAg、病毒多聚酶和HBx蛋白等。近来研究发现,乙肝病毒顺利获得与肝细胞膜上的细胞受体20的结合感染正常的肝细胞。现有研究表明,乙肝病毒并不会直接损伤人体肝细胞。正常肝细胞受乙肝病毒感染后在细胞核内会形成ccc DNA,受感染的肝细胞以其为“复制模版”,成为乙肝病毒复制的“工厂”,不断产生新的乙肝病毒和ccc DNA,并感染更多的正常肝细胞,现有药物无法定向清除细胞核内的ccc DNA。若免疫系统无法清除受感染肝细胞,ccc DNA将长期存在于受感染肝细胞中并不断进行复制,这也是慢性乙肝难以完全治愈的根本原因。
在复制过程中,除了形成ccc DNA外,受感染肝细胞还不断地表达出一系列特定蛋白质,上述蛋白质被人体免疫系统识别为抗原(包括HBeAg(e抗原)、HBsAg(表面抗原)等),人体免疫系统会启动清除抗原的机制,并不断攻击产生抗原的受感染肝细胞甚至正常的肝细胞,导致肝脏发生炎症。通常而言,在不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情况下,患者体内已有大量的受感染肝细胞,并持续不断有正常的肝细胞受到感染,而HBeAg、HBsAg等抗原还会顺利获得进一步抑制人体免疫系统中相关免疫细胞的功能,抑制人体免疫系统的应答强度。上述过程导致人体的免疫系统难以及时、有效、全面地清除受感染肝细胞,造成肝脏炎症的持续恶化,最终将导致患者发生肝硬化和肝癌。慢性乙肝患者肝硬化的年发生率为2%-10%,代偿期肝硬化进展为肝功能失代偿的年发生率为3%~5%,失代偿期肝硬化5年生存率仅为14%~35%。此外,非肝硬化的慢性乙肝感染者的肝癌年发生率达到0.5%-1.0%,肝硬化患者肝癌年发生率则高达3%-6%,肝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10.1%。上述从慢性乙肝开展为肝硬化,再到肝癌的过程,被形象地称为“乙肝三部曲”。
乙肝进展情况示意图
资料来源:EBET易博(中国)研究中心
近年来,癌症已成为重要致死原因,而肝癌是主要的癌症种类之一:2015年,全球有85.4万例肝癌新病例和81万例死亡病例,中国的肝癌发病率占所有癌症发病率第4位,死亡率居于第3位。乙肝病毒感染是引起肝硬化和肝癌等末端肝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全球每年分别有30%和45%比例的肝硬化和肝癌源自乙肝病毒感染,而中国的上述比例更是高达60%和80%。
(2)慢性乙肝的检测指标及抗病毒治疗目标
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征求意见稿)的“治疗目标”章节中,不再提及基本的治疗终点和满意的治疗终点,仅强调针对部分适合的患者,应追求临床治愈。对比两版防治指南中,上述治疗目标的调整,说明临床治愈已逐渐成为一线治疗中追求的核心治疗终点。
(3)两类抗病毒治疗药物情况
A、慢性乙肝抗病毒药物介绍
现在,慢性乙肝抗病毒药物主要包括核苷(酸)类药物和干扰素类药物。其中,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 IFNα)(通常也被称为“长效干扰素”,特宝生物产品派格宾即为一种聚乙二醇干扰素α药物)、恩替卡韦(ETV)、替诺福韦酯(TDF)、替诺福韦艾拉酚胺(TAF)系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版、2019年版征求意见稿)推荐的一线临床用药,欧美的权威慢性乙肝防治指南推荐意见与我国防治指南类似。其中,替诺福韦艾拉酚胺(TAF)系2019年版指南(征求意见稿)新增的推荐药物,与替诺福韦酯(TDF)相比,该药物改善了长期服用替诺福韦酯(TDF)可能对肾脏和骨密度造成损伤的问题,但治疗效果并未出现显著差异。
B、两类抗病毒药物作用机制情况结合感染乙肝病毒过程,为了实现延缓和减少肝硬化、肝癌的发生风险,慢性乙肝患者的治疗核心机制应包括:
机制1: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强度,降低正常肝细胞进一步感染的风险;
机制2:尽可能清除体内受感染的肝细胞,降低ccc DNA表达水平,降低恶化为肝硬化、肝癌的风险。